回顾“喀秋莎”秘密参战,上甘岭战役全靠它,歼敌12800余人

九游网页游戏

你的位置:九游网页游戏 > 新闻动态 > 回顾“喀秋莎”秘密参战,上甘岭战役全靠它,歼敌12800余人
回顾“喀秋莎”秘密参战,上甘岭战役全靠它,歼敌12800余人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上世纪60年代初,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曾在军事会议上说道:"上甘岭就是肉磨子"。一些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听到这话,想起抗美援朝过往的一幕幕,尤其是上甘岭战役的惨烈,纷纷激动落泪,潸然泪下。林彪此话不假,就在上甘岭战役结束的30年后,曾有一位记者去朝鲜采访,然后在上甘岭高地上抓起一把土,里面竟然都是弹片碎屑和骨头渣,令其万分震惊。

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残酷,最激烈,最残酷的一次战役,在仅仅3.7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域内,我军和联合国军一共投入10多万兵力,战争时间持续43天,最后我军以伤亡11,529人的代价,成功阻击对方900多次进攻,实施大规模争夺战29次,敌方伤亡25,498人,我军成功守住597.9和537.7两座高地,取得了这次战役的完全胜利。而敌方将领更是说到:"战役时间之长,战斗之残酷,战亡之惨重,为韩国战史上史无前例的"。

其背后是相当惨烈的,联合军在上甘岭前线调集了16个炮兵营,三个炮兵连,8个坦克连,一共310门大炮和30余辆坦克,还有3000多架飞机,一共在这个3.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上,投射了190余万发炮弹,5000余枚航弹。而我军在这次战役中,调集114门大口径火炮,打出40多万发炮弹,这也是我军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炮战。

毛主席曾在战后提到:"今秋作战,我军取得如此胜利,除由于官兵勇敢,工事坚固,指挥得当,供应不缺外,炮兵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,实为制胜要素"。

这场战役中我军的炮兵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对此,21师 209团还被志愿军总部授予"百花齐放,震破敌胆,战士最爱你,敌人最怕你"的奖旗一面。

据数据统计,这次战役中,联合军与我军伤亡比例为2.3:1。联合军的伤亡,有70%是由我军的炮火造成的。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喀秋莎火箭炮。喀秋莎火箭炮是志愿军们最喜爱的火炮,并亲切地称其为"炮兵之王"。

1939年,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1个火箭炮,喀秋莎火箭炮,也称bm-13型火箭炮。它采用多管道发射技术,通过车载电子打火的方式发射炮弹。每辆炮车装有16枚火箭弹,能在数秒间就将全部炮弹发射出去,最大射程8.5千米,装填一次只要5~10分钟。

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当时属于绝对机密,连苏联红军都不知道它是什么,只是根据炮架上的k字给他取名叫"喀秋莎",喀秋莎是苏联姑娘的意思,寓意着战士们的喜爱。

喀秋莎首次亮相是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,苏联依靠它在正面战场上,把德国打得丢盔弃甲。该火箭炮时速90公里,火力迅猛杀伤范围大,可以瞬间摧毁敌方防御工事,即便你是铜墙铁骨,也撑不住一时半刻。因此喀秋莎也成为德国人的噩梦,因为其发射时的声音很像管风琴奏乐的声音,所以德军就称它为"斯大林的管风琴"。

这种杀伤力巨大的武器,我军在第4次战役时,才得到苏联的120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援助。我军将这120门火箭炮配备给48军炮兵21师。当时15军的秦基伟军长有很敏锐的现代战争意识,其非常重视现代化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。从一开始他就意识到,喀秋莎火箭炮覆盖面积大,最适合用于大面积集群目标,并且多次指出:"形成炮火优势,发挥炮火威力是取胜的关键"。上甘岭战役能取得完美胜利与秦军长对炮兵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。

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第3天,秦基伟从他的老领导洪学智那里要来十几门喀秋莎火箭炮,秦军长把喀秋莎视为"宝贝蛋",逢人就说:"你知道我的炮弹价值多高,一颗炮弹就相当于就六两黄金,这是一个富农的全年收入呀"。秦军长还玩起了"金屋藏娇",把喀秋莎火箭炮藏到山洞里,不让别人看,也不准别人动。每次结束战斗后,喀秋莎火箭炮早早就被秦军长转移到安全地带了。

当时我军使用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严格保密的,几乎很少有人知道。上甘岭战役中喀秋莎就立下了赫赫军功,辅助志愿军歼敌12,800余人,击毁击伤敌方大口径火炮61枚,坦克14辆。

正是在 威力巨大的喀秋莎强力支援下,我军的作战士气勇猛高涨。在争夺597.9高地和537.7阵地时,美联军死伤1500人,而我军仅伤亡70人。这场战役中 ,喀秋莎在一轮轮的齐射下,瞬间发射出去全部炮弹,把整个上甘岭天空都染红了,像一片火海。

军旅作家彭荆枫曾采访到十五军炮兵室主任晋钟,问他喀秋莎发射时什么样子?晋钟想了想说到:"就像天边突然飞过的一群红乌鸦,火箭拖着红色的美丽的尾巴,一群又一群,一片又一片,追逐着飞向上甘岭。彭荆枫在书中写道:"这是超越任何想象力的,唯有中国人才读懂的神兽语言"。



Powered by 九游网页游戏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